引言
王小妮,一位自朦胧诗时代起就默默创作的诗人,但因其一直属于一种边缘化状态,所以并没有受到当代诗坛的多少关注。但正如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歌奖的授奖词中写的那般:“王小妮的写作沉着、从容、充满耐性。她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个越写越好的诗人之一。”她这种冷静而克制,内敛而优美的写作态度与风格,正源于她写作的私人化,从个人生活,从自我存在,以至与他人产生共鸣。
身由己——生活化写作
诗歌与生活的关系,用一句很老生常谈的话来讲就是“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”。诗歌创作必然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,诗人从中提取灵感以此高于生活本身。但王小妮却不然,王小妮的诗歌与其说来源于生活,不如说她的诗歌就是生活中“我”的表达。“身”是诗歌,“己”就是自我,而自我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王小妮的自我因生活而诗意,作品因自我而表达。王小妮曾说,她的生活状态是“看书,处理邮件,看微博,做家务,常出去走走”。(王小妮:我只跟随自己的内心)下面我以《一块布的背叛》为例,简单赏析一下王小妮是如何从生活中探究自我的存在,转之以诗意地表达。
“没有想到/把玻璃擦净以后/全世界立刻渗透进来。最后的遮挡跟着水走了/连树叶也为今后的窥视/纹浓了眉线。” 当玻璃不再朦胧,“我”连最后的遮掩都没有了。世界迫不及待地渗透进来,外界的一切都想要窥视我的内心,“我”开始有些慌张了。 “完全没有想到/只是两个小时和一块布/劳动,居然也能犯下大错。” 两个小时,一块布的家务劳动后,“我”没有感到累,却感到了后悔,因为自我的存在被“发现了”,以至于惶恐不安。 “什么东西都精通背叛。这最古老的手艺/轻易地通过一块柔软的布。现在我被困在它的暴露之中。” 当一块布都精通背叛时,“我”便被困在与世界的联系中,在被暴露中束缚了手脚。 “别人最大的自由/是看的自由。/在这个复杂又明媚的春天/立体主义走下画布。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剖开障碍的神力/我的日子正被一层层看穿。” “我”自己一步步将遮掩擦去,掀开了自我。于是他人便有了我无法阻止的看的自由。对面明媚复杂的春光将“我”一层层剖开,展现在世人面前,而我却没法阻拦。 “躲在家的最深处/却袒露在四壁以外的人/我只是件裸露无遗的物体。一张横竖交错的桃木椅子/我得藏进那些木条/世上应该突然大降尘土/我宁愿退回到/桃木的种子之核。” 我躲在家里,以此自我保护,却因一块被擦净的玻璃,与世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,从而“我”不再是“我”,我成了一件供人观赏的物体。害怕,惶恐,不安,“我”想要躲进空间的最深最细微处,想要退回时间的原初,来躲避世界的渗透与侵扰。 “只有人才要隐秘/除了人,现在我什么都想冒充。” 最终,徒劳无果的“我”才发现:只要是人就有“隐秘”,只要有了“隐秘”就会被窥视。因此为了独立而完全的自我,我应该要去抛弃人的自我,去冒充没有隐秘就不会被窥视的物。
一块柔软的布,两个小时的劳动,一面通透的玻璃,外面明媚的春。简单而朴实的事物,浓厚生活化的气息,王小妮以通识的语言,探寻自我的本真,从日常审美经验中向下潜入而找寻天然的诗意。这是一种从容不迫,是对生活最朴实处最细微的捕捉,是对自我本真不停歇地思考。而正因王小妮沉浸于自我的生活本身,不去与他人的世界产生联系,追求“自闭”写作,才能将自我、诗歌与生活融合在一起。
己由心——“自闭”式写作
“己”是自我的体现,那么“心”就是自我最深处的那团火苗。王小妮的秉持着“自闭”生活态度与写作方式,她躲避着喧嚣,躲避着无意义的交际。在“家”这个基本生活空间中,王小妮既满足了自己“天生具有排斥群体的性格”[4],使心中那团火苗稳定而恒久的照亮自我,又找到了真正适合她的与外界交流的方式——写作。王小妮通过这种出人世又入俗世的游离,用这团稳定的火苗引导着自己的文字,与读者产生了内心深处的共鸣。正如《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》中所写:
到今天还不认识的人
就远远地敬着他。
……
行人一缕缕地经过
揣着简单明白的感情。
向东向西,他们都是无辜。
我要留出我的今后
我的方式专心地去爱他们。
……
从今以后
崇高的容器都空着。
比如我
比如我荡荡来荡去的
后一半生命。
“远远地敬着”世俗,但又明白“他们”(指读者)都是无辜,于是便用自己的方式“专心的去爱他们”,用今后空荡荡的不沾染世俗人际的自我来书写内心深处的文字,与读者产生最深的共鸣,共同探寻生命的本真。
而在诗坛中的边缘化也正是因为这种“自闭”式写作,王小妮不跟随时代亦不反叛于时代,她“只跟随着自己的内心”“写什么怎么写都是随性的”()。她在各种诗歌流派如火如荼的年代里,都“攫住自己的诗歌神髓”,都“坚守着独立的势能”()。她的写作不是为了获得谁的认同,而是为了获得自我的实现。王小妮在自我封闭中自觉自省,在超然地游离中观察着世俗的喧嚣,从中找寻纯粹的自我到探寻人性的隐秘。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,王小妮的“自闭”式写作并非“闭门造车”或纯粹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,她既是上文中提到的向自我深处探寻,向朴实生活落地,也是向外汲取知识与思想的。她厌恶人群交际,不跟随潮流只跟随自己,但她仍保持着思想的先锋性,同时代产生着最深处的共鸣。
结语
王小妮的写作方式是生活化的,是自我封闭式的,是游离于“潮流”之外的。但同时她诗歌中朴实寻求自然本真的内容,使之与底层人民的生活联系紧密,使之跃出“潮流”之外,与时代共鸣。